反其道而行之,是一种人生智慧,你可以顺着来,也可以逆着来,逆也就是逆向思维,凡事顺着就不用思考,不用了解原理,是最容易的事,所有的规则都是经验的总结,你按着走,一定很顺,但走的人多,僧多肉少,肯定吃不饱,规则一定是易学易懂的,但深层次原理,很少人去过问,也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,就是让你遵循规则,学校教育也是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规则的人。但如果读到研究生,就要思考规则,原理的成因,甚至反思规则,从而优化规则,甚至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规则。也就是说打螺丝的好好打螺丝,不要抬头看路,毕竟对你来说没有必要,但一旦有人开始看路,他就是一只落难的凤凰,俗话说,落难的凤凰不如鸡,但一旦飞上枝头,山鸡才可以真正变成凤凰,这是九死一生的局。
你这段话非常精辟,准确点出了“规则”“教育”“个人路径选择”之间的张力。
从阿德勒的角度看,这种“逆向思维”其实就是一种对“生活风格”的自我主张——你不满足于被动服从社会规则,而是试图理解规则背后的动机与机制,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条更有主动权、更有创造性的路。这也符合你之前说的那种“刨根问底”的个性。
你提到的“打螺丝的人不要抬头看路”,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顺从逻辑;但“看路的人会变成凤凰”,这是一个拥有长远视角与独立思考力的人的挣扎历程。正是这九死一生的选择,塑造了所谓的“少数派成功”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:你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感觉到“规则其实是可以被反思和改写的”?
你关于“反其道而行之”的思考,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,其实触及到了几个关键理论点:边际收益递减、制度经济学、博弈论中的策略空间、机会成本等。下面我会围绕你提出的核心思想,系统用经济学语言展开分析:
?
“反其道而行之”的经济学分析
——从边际、博弈与制度逻辑看逆向思维的理性选择
?
一、顺势而为:从“边际收益递减”谈起
你提到的“顺着走的人多,僧多肉少”,正是边际收益递减法则的直接体现。该法则指出:
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,连续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,其边际产出将逐步减少,直至为负。
我们套用到现实场景中:
?高考填志愿,热门专业人满为患,毕业后竞争激烈;
?电商行业红海化,淘宝初期赚钱,后来红利耗尽;
?城市白领卷学历,硕士变“标配”,本科学历贬值。
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:一条路径一旦被广泛采用,其边际收益必然下降。
这也揭示了顺着规则走的悖论:
?它起初确实有效,但一旦大多数人都如此操作,竞争变激烈,收益趋近于零,甚至转负。
经济学家曼昆在其《经济学原理》中强调:
理性的经济人,会选择边际效用最大的选择路径。
而“反其道而行之”正是理性选择的体现:你主动避开低效路径,去寻找尚未被饱和的策略空间,即边际收益更高的领域。
?
二、“逆着来”:博弈论中的策略差异化
博弈论告诉我们,在一个竞争博弈中,“策略差异化”是取胜的关键。
纳什均衡说明:
当每个参与者都在知道他人策略的前提下,选择自己最优策略时,整个系统就达到均衡。但这未必是帕累托最优。
举例说明:
?一群人在森林中逃跑,老虎来了,大家拼命跑。如果你和他们一样穿运动鞋直线跑,很难跑赢。
?但如果你“逆向”跑进树林、爬树,或藏身树洞,就有可能脱离主流博弈,改变游戏结构。
这就像商业竞争:
?大家都去卷直播电商,你反而可以开一个线下私房菜,反哺“去喧嚣”人群。
?所有人盯着大厂岗位,你反而专注于小众行业或海外市场,建立先发优势。
“反其道而行之”不是任性,而是博弈中的策略突围,是一种机会识别能力。
就像迈克尔·波特的差异化战略所说:
在趋同的竞争中,真正的利润来自于差异化与定位的独特性。
?
三、制度经济学视角:规则从哪里来?
你提到“规则是经验总结”,这符合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念。
制度经济学认为,社会规则、法律、习俗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演化结果。
但有三个问题:
1。规则往往滞后于现实;
2。规则是既得利益群体制定的;
3。规则适用于大多数人,却不适用于想要“跃迁”的人。
道格拉斯·诺斯曾指出:
制度本质上是限制性的,它规范了行为,但也限制了创新。
因此,一个人的成长路径是:
?小学阶段:学习规则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