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锦舟站在救助站门口时,太阳刚刚爬过湖对岸的山头,光线都带着初秋清晨特有的潮气。
湖边的风一阵阵地吹过来,卷起衣摆,她下意识拉紧外套的领口。
录制开始前的几天,沈长昭给她发了条消息:【我要去海城出差两天,可能暂时不回家】
她没有多问,只回了两个字:【好的】
发完才觉得似乎有些生硬,可是已经发出去,就懒得再撤回,只是忽然有种空落落的感觉。
之后的三天里,他似乎很忙,忙到没有平时的一句:吃了吗?在干嘛?这样的废话。
朋友圈也安静得出奇。
节目组这边也没有说明他会不会请假,因为每一位设计师都会被分到不同的区域,故而不再同一组的投资嘉宾自然也是见不到的。
录制当天早上,洛锦舟是最后一个抵达场地的设计师。工作人员忙着架设备、调麦克风,没人注意她走进来时眼底的倦意。
直到抽签分组出来,和她一组的投资嘉宾名字是——江既望。
这个结果也是预料之中了,节目持续这么久,就算这周轮不到,下周也会轮到。
“你好,又见面了。”他朝她点点头,笑容温和如常。
洛锦舟轻轻一笑,“没想到这次是你。”
“我也没想到。”他略微垂眸,看了眼手里的资料,“不过看你前面两次设计都很出彩,这次应该也会合作的很愉快”
洛锦舟礼貌地笑了笑,顺手翻开文件,转移了话题:“流浪动物救助站,这个项目挺特别。”
他们这次的设计对象,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救助站站长,日常独自照料着几十只流浪狗。他的母亲偶尔也会来帮忙,更多时候则是靠高校志愿者临时支援。
照片里是成群的狗和一个人高马大的男生。偶尔有几张画面里会多出来几个穿着红马甲的学生,有的在拖地有的在铲屎,看上去一片和谐,但每一张的红马甲都是不同的面孔,只有身后的站长和狗狗们一如既往。
救助站位于临城边缘地带的一片老湖区,离市中心有两个小时的车程。录制地点选在救助站本身,而非临时布置的拍摄棚。
所以车刚驶近湖边,救助站的狗就因为听见了声响,开始此起彼伏地吠叫。
“看来它们还挺警觉的。”江既望一边开车一边开口。
洛锦舟望着远处泛白的雾气和一座旧瓦棚,轻轻点头:“可能是把这里当家了,所以才对陌生人这么防备”
进站后他们换上了简单的罩衣,空气里混杂着潮湿、动物的腥臭,还有消毒水未完全散去的气味。
院子里泥泞不堪,狗狗的排泄物还没完全清理干净,水泥地面到随处可见的水渍。
站长是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,穿着洗得发白的卫衣,个子很高人也壮,留着长发,虽然乍一看乱糟糟的,但精神不错。
他热情地打招呼,并主动带洛锦舟她们认识狗群。
“你们别紧张,它们看起来吵,其实都挺温顺的。”
刚说完,一只毛茸茸的棕色大狗就摇着尾巴扑了上来,直冲洛锦舟。
江既望眼疾手快地挡在她前面,让大狗狗不至于把她扑倒又刚好可以被接触到,他的语气很温柔:“看来这是一只自来熟”
“是呢,迫不及待地要来跟我打招呼”洛锦舟退了一步,蹲下身有些生疏地摸着它的脑袋。
从进站那一刻起,她就始终带着一种微妙的游离感,但这些都短暂地被这只狗的热情冲淡。
拍摄开始之后,节目组开始记录他们和站长的互动,了解日常生活状态、衣着习惯以及面临的具体困境。
站长穿的大多是很多年前的旧衣服,袖子破了补,裤脚卷起来遮泥点。因为日常要铲屎、清理、搬运狗粮,他并不讲究穿衣,只要求“结实、耐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