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不要说,两人之间营造出和谐的夫妻关系,到如今,也不在指望能够从两个那里获取什么身体的快乐享受,就算是工作的成功,必然有这些方面的付出吧。
摇了摇头,将杂乱的思绪摔走开。
从房间里出来,再一次开启笔记本。
将先前在纸上所写的,要整理到笔记本里。
陈静不在,要不这些是都归她去做了。
笔记本平时徐燕萍也用得多,对于输入文字等也算熟练,徐燕萍准备晚餐后就去见老师,这时自己再输入一遍整理出来,整体的布局就更有条理。
忙完已经到晚饭时间,一个人,又不想见老同学们。徐燕萍也就在宾馆里叫了一份简便的晚餐,将肚子填饱也就是了。
中午的时候,本想将老公叫过省城里来,但想着即使见面也没有多少情趣,不过是尽一尽自己做妻子的义务而已。
便也就这样算了,吃过饭,离与老师约见的时间还有两小时,这时不免有些寂寞。
忙碌之后,所有的闲暇都觉得很珍贵,却又觉得这些时光让人更体会到那种寂寞。
不是在柳市办公室里,徐燕萍也不会将自己的情绪放纵出来,调节自己。
回想来,自己也有二十多天没有能够在办公室里调节自己的情绪,偶尔,有那么一个念头,想到那个女同学开的酒吧里去坐坐。
喝一杯酒,听着音乐,看着小酒吧里有男男女女成双成对地出入或亲昵,也是一种心灵的慰籍。
不过,这时心头虽有着空寂落寞,但有工作任务在身也不会有什么多想。
之前曾经经过的那两次错,如今已经不可能再去做那些傻事,倒不是完全因为上次遇见那个与之跳舞的细心的柳市口音男人,而让自己不敢再在夜深后走进那些酒吧里。
只不过是,不想将自己在放任到那种环境里去,人的欲望就像那河堤一般,只要开了口子,就会渐渐将之前的心堤撕开。
这是人的基本习性,唯有将这些邪念全部堵住才会远离那种妄想之境。
对徐燕萍说来,就算此时正当欲情正旺的年岁,却是将自己的精力全部用于工作之上,也就很少对那些事挂记在心里。
偶尔有一丝念头飘过,也很容易扑灭。
心思稍乱,徐燕萍随即将注意力放到即将对老师的工作汇报上,心里也就有些得意,这些年来的努力,不算白费了。
过几年,柳市正处于建设和展的高峰期,有自己坐镇,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偏向。
就算目前在柳市里,有钱维扬等对手较劲,自己的未来规划,对柳市说来都是作为理想的状况,老师要做选择,肯定会选自己来完全这美好前景的建设。
在省里取得老师的支持后,柳市那边要按既定规划来实施展进程,也是不难做到的,徐燕萍有信心也有这能力。
在宾馆里一个人,不免要杂七杂八地乱想。
吃过饭,徐燕萍将自己的工作笔记和整理好的自己对柳市未来规划设想,抽出一份来,都带着,慢慢到外面拖延些时间,就到见老师的时候了。
老师从学院时就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,初进学院,也就听老师的一堂演讲,就让徐燕萍将一生的奋斗目标定了下来,而后的每一天,都是在为这样的目标进行准备。
老师说,“从八十年代末,国内近开始掀起反腐的思潮,腐败确实是国之大害,却又是一个社会展进程中有贫乏到富裕过程中,不可跳过的一段历程,怎么样来缩短这历程?那就是要我们有志于将自己一切都献身于这个社会的人,用他们的才华、他们的智慧、他们的拼搏与奋斗,来取代这种人,拼搏中到更高的位子,就能给社会带来更好的风气,也就能够在你的治下得到一片蓝天。只是每一个对社会腐败憎恶的人改变社会最好途径。”
那天的演讲很热烈,徐燕萍记得很多学生都激情澎湃,特别是男生,但更多的人都在演讲之后,又回到现实,而徐燕萍却将决心定了下来。
直到如今,徐燕萍都毫无一丝悔意,就想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,争取到更高的职位,反过来治理好自己的这一片天地,使之清明。
当然,在实际的工作中,虽说理想与实际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,真正的付出也远比之前预想的要多得多,但徐燕萍却依旧执着与热情。
坚信用自己的努力,总能够实现那种理想,如今只剩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还不够。
每一次,徐燕萍想到老师,想到自己最初这样选择时的原动力,就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,自己的信念还是那样牢不可破。
走在省城的大街上,虽说灯光闪烁、车水马龙、热闹非凡,可徐燕萍却觉得自己的步子走得越加稳定,越加坚强,对人性到上过往的人都想空茫茫似的,脑海里异常地清明起来。
说服老师,让自己在柳市从容地布局,让柳市的未来,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变得更达、更富有、更繁荣,这就是她的第一步理想。
走到这一步,要想将治下的柳市变得清明起来,才真正实现自己最初的那种向往和愿望。
再一次走到大街,大街上人流已经稀落。
可徐燕萍不觉得夜深,也不觉得疲倦,之前的兴奋、说起为未来而奋斗的兴奋劲头还没有完全消散,街道里有风吹过,徐燕萍觉得自己的思路还是那么地清晰而有条理,自己的逻辑还是那样一环扣一环地,演绎着,推演着社会的进步是那般触手可及。
她不是理想化的人,但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,能够让柳市按照自己的预期而展,这些都是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数据作为支撑的。
她知道老师不是那种妄谈的人,也不会轻信什么,哪怕是他多年来一直最信任的学生,都必须用切实的东西给他看,才肯接受或说在他全面了解情况后,才肯进行判断。
可今晚她所说的,却得到老师的鼓励了,看来这些日子的准备,这些日子努力后对柳市未来展的理解和判断都是准确而切合实际的。
老师没有直接给出任何承诺,但给出了鼓励,这就够了。
徐燕萍理解老师的用意,如果,如果三年后自己做得不够好,或者有人会比自己做得更好,对历史的展更为有利,那今后类似的建设重担,就该那人去挑,老师绝对不会因为她是他一直以来都信任的人而选择她来做这件事。
老师说过,他会用他的努力,来改变一些社会的习惯,纵是螳臂当车似的,也要做到底,总要有第一个人做了,才会有其他人也来做。
徐燕萍对老师很是理解,就算曾听自己的同学议论过老师是一个太理想化的人,很不现实,在实际中他的那一套会给严酷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!
徐燕萍却觉得要是大家都不去努力,那社会岂不是永远都不会改变?
她愿意用一生追随,无怨无悔。
对柳市的未来,徐燕萍这种讲了三点:第一是修通高后,等于将束缚在柳市身上的缚龙绳解开了,柳市能不能得到生机,能不能焕出不可阻挡的蓬勃之气势,要看谁来把握这一新形势。
柳市自身就有很好的基础,更主要的是能够将沿海各省和西部诸省扭结起来,形成双方经济的枢纽,做到这一点,才是将柳市做活的本源所在,也是修建高的最大效益之处;第二是单从柳市这一地区而言,引进资本,建立生产链,为沿海各省的工厂进行加工,是修通高公路后最切实的一条可走的路,也是柳市短期内经济展得到根本改善的路;第三点,单纯的工业经济还不足以让柳市得到彻底的改变,柳市如今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,完全改变各县市的产业也是不现实的,有了高公路后,将时鲜水果、时鲜蔬菜的生产,就可以强化,可以往外省推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