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又是一日傍晚。
放学之后,苏爽被派去食堂等着打饭,张守义闹肚子蹲茅房去了。
苏元德傻傻留在教室,坐立不安,犹如患有多动症。他不想天天补课,但除了李佑几人,其他同学都不跟他玩,甚至看到了还要嘲笑他。
做好学生这么困难的吗?
苏如鹤的情况差不多,手里翻着《夏侯阳算经》,思绪已经飘到天外,见鬼的算术比四书还难。
终于,苏如鹤忍不住说:“张先生拉屎,许久未归,肯定闹肚子了,我看今天的算术不必再学。”
“对啊,对啊,不必再学了。”苏元德连忙附和,他是来交朋友的,不是来一起努力学习的。
就他那知识基础,真想要奋发向上,必须先回蒙馆重修幼儿读物。
林渊不敢说话,虽然没有那么害怕了,但还是跟富家少爷有隔阂。
李佑笑道:“那你们去竹林里练武呗。”
本已经站起来的苏如鹤,闻言又坐下去,嘿嘿笑道:“你都不去,那我还是留下来吧。”
苏如鹤同样做贼心虚,贴大字报他也有份,完全不敢跟苏元德单独相处。
“哈哈,那我也留下来学习。”苏元德附和着傻笑。
他根本没地方可去,以前得罪的同学太多,一旦落单就容易被群殴。
苏爽来回跑了几趟,终于把众人的饭菜打来。
不多时,张守义也回到教室,拿起筷子说:“边吃饭边学。这算术之道,比经学更为实用。今后,不论你们做地方官,还是行军打仗,又或者管理家业,算术都是肯定用得着的。”
“是。”苏如鹤、苏元德和苏爽,三人愁眉苦脸。
林渊则老实端坐,如饥似渴的等待学习新知识。
至于李佑,全程不语,埋头熟悉古代的各种相关术语。
比如“长”和“宽”,很多时候叫“广”和“从”。这要是不搞明白,数学再好也没用,你连题目都看不懂。
又比如计时单位,时、刻、更、点。一天12时辰,一时辰2小时。
唐朝时,记刻主要采用百刻制,不过随着对外交流,也有人讨论西洋传入的96刻制。此外,还有秒、芒、忽等非常用时间单位。
而且李佑惊讶发现,中国古代早有“旬”的概念,每月分为三旬,比起平周7天、闰周8天(秦汉时期曾用来定工作日,后来因换算麻烦不再常用),这种计时方式更直观方便。“星期”一词虽有,但特指七月初七,常被用作结婚日期,“星期将至”说的就是婚期将至。
李佑已经熟悉掌握算筹,然后就不情愿学了,缠着张守义讲解各种单位和术语。
⊥〣=‖_×
能看出上面是啥意思不?
算筹版的6322。14(小数必须矮半格)。
其实只要用习惯了,跟阿拉伯数字没两样,无非是不同的符号表达而已。
……
见李佑只关注专业术语,不喜欢学习基础算术,张守义笑着拍出一道题:“李佑,你能算出来吗?”
实在是李佑进步太快,且明显表现出厌学情绪,必须出道难题来敲打一番!
林渊、苏如鹤、苏元德和苏爽,四人好奇的阅读题目,然后集体看傻眼了。
题目内容大致为:“前线只剩军粮28万石,每天消耗7千石。若运粮补给,25日可达,途中每日消耗1千石。求,需要运送多少粮食,才能让前线将士坚持90天?”
林渊仔细思索解题方法,脑子里一团浆糊,他才刚开始学习乘法而已。
苏如鹤忍不住说:“先生,你这不是刁难人吗?”
“又没让你们解题,”张守义笑眯眯看着李佑,“若解不出来,今后就老老实实用功!”
李佑没有立即答题,而是问:“运粮队完成军令之后,是留在战场等九十天,还是立即原路返回?或者说,运完兵粮之后,就不管运粮队死活。先生的题目含糊,有三种不同的答案。”
张守义哈哈大笑:“思维缜密,实属难得,三种解你全都算出来吧。”
李佑拿起草纸,设运粮数为X,然后开始列方程式。
一元一次方程,小学题目而已。
三个答案很快甩出。
众学童顿时惊为天人,不管是好学生,还是坏学生,都用崇拜的目光看向李佑。
张守义抢过李佑的运算稿,一串串神秘代码搞得他头晕,现代方程式对他来说就是天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