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让好不容易恢复安宁的中原大地,再次陷入战火之中?
倘若朱允通真的如此行事,到头来恐怕最开心的是北元。
这也是朱允通兵谏成功后,迟迟未大开杀戒的主要原因。
点头应允,易如反掌。
但是。
身为储君,未来的主宰者,朱允通需具备远见卓识。
杀戮乃是最愚蠢、最无奈的问题解决之道。
且举一历史名例。
倘若李世民能顺利从李渊手中继承皇位,他还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吗?
断然不会,除非他丧失了理智。
再观之。
李世民究竟是在何种绝境之下,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?
历史对此有明确记载。
李世民策动玄武门事变,根源并非李建成意图取其性命,而是他在皇位角逐中已落于下风,未能胜过李建成。
于是,他选择了以弱胜强的孤注一掷,掀起了那场**的风暴。
换言之,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绝境求生的最后挣扎。
幸运的是,他赌对了。
在那一刻,李建成等人的命运便已注定,即便李世民心存慈悲,也难以挽回。
然而,身为储君,未来的**,朱允通需有更长远的目光。
以杀戮解决问题,既愚蠢又无奈。
让我们回顾一段著名的历史:
假若李世民能顺利从李渊手中继承大统,他又岂会策划玄武门之变?
除非他心智失常。
再审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背景,历史记载清晰明了。
他之所以采取如此行动,并非因李建成有加害之心,而是他在这场皇权争夺中已处下风,无力回天。
于是,他背水一战,发动了那场**。
可以说,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搏。
他赢了,因此李建成一伙人的命运也就此尘埃落定。
即便李世民心存善念,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。
只要李建成尚在人世,李世民便随时可能遭遇不测。
“你能领悟这个道理,我很欣慰。”
“我们期待着,有生之年能见证那一天的到来。”
朱元璋面带微笑,缓缓说道。
这并非他突然变得慷慨,而是内心深处的不舍。
他自幼历经艰辛,深知钱财来之不易,自然希望家人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。
历史上,朱元璋确实如此行事。
他对官员的苛刻达到了极点,稍有了解大明历史的人,都知道洪武年间的官员日子有多难过。
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呢?
有人宁愿装疯作傻,也不肯踏入仕途。
然而,与此同时,
另一种景象浮现眼前。
对家族中人,朱元璋毫不吝啬,只要是子孙后代,皆赐予王爵!
大明王朝之中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