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部左侍郎就这么骂骂咧咧地被侍卫提溜到了不远处。
那里有好果子等着他吃!
没一会儿,惨叫声大起。
“叔大,来,告诉他们,你凭什么当我大明朝的户部尚书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张居正行礼拱手一拜。
就走到前方。
此时的三杨彼此对视一眼。
皆是不约而同冒出一个念头。
——不急。
此时触怒天威,那就是没脑子。
三杨都打算先看看皇上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
杨士奇轻捻白须,低声道:
“倒要看看,这个人是不是虚有其表!瞧着……倒像一个博学之士,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江湖骗子?”
杨荣杨薄点头附议。
对于三杨来说,他们更像是维护皇权,又得制衡官权的平衡器。
内阁依附于皇权。
但又领导着百官。
所以他们的地位很特殊。
此时最好的选择,那就是不粘锅,先看看。
静观其变。
张居正望着百官们,不卑不亢地朗声道:
“各位大人,太岳深谙国政一事,自读书以来,就观察到我大明看似金玉其外,实则败絮其中……本部堂上任之后,要行之事,就跟一条鞭子一样简单明了。”
“首要缩减大明赋税名目,再增加皇上所言的商税比重,使得耕地的农民田赋减轻,轻田赋重贸易,便是这第一要务。”
“就目前我大明朝的赋税众多,纷繁复杂;连民间都唱起了童谣,说的就是朝廷这杂乱的赋税,唱的是‘一亩官田七斗收,先将六斗送皇州,止留一斗完婚嫁,愁得人来好白头’……民有怨言,早已深种!”
……张居正不停地侃侃而谈。
别说是三杨听得是连连点头。
连朱祁钰这个后世来的现代人。
也是啧啧称奇。
日咯,不愧是千古名臣!
就张居正这样的官员,扔到后世,那学点现代知识,也能干出一番大事!
知识是可以学习的,但天赋确实是与生俱来。
跪着的百官们,那一个个也是左右不禁交头接耳讨论起来。
他们都没有想到,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后生仔。
竟然富有文章!
暗藏文韬!
这个叫张居正的家伙,已经点出了大明赋税其中诸多弊病了。
没有个几年的户部经历,根本不可能知晓其中利害呀!
“既有怨言,为何不改?诸位大人们都是跟太岳一样读圣贤书的,难道不会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?你们恐怕不是不明白,而是多数出身江南,所以怕引起背后老乡绅们的不满吧?”
一句话,顿时让红日下的百官们。
有不少一个个突然后背发凉!
心中发寒!
而朱祁钰将这群大臣们的细微表情,全部捕捉到了眼里。
哼,东林党雏形还真是早早就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