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下看书阁>大明:签到在洪武,我靠嘴炮暴打老朱 > 第33章 一副对联(第2页)

第33章 一副对联(第2页)

“什……什么诗?”

“京师刚下过雪,就以此为题吧。"茹太素漫不经心地说。

周围的文官们注意到这一幕,全都停止了显摆,静待李伟出丑。

李伟思索片刻,忽然灵机一动,嘿,还真有一首,记得很清楚。

“咳咳,那我就献丑了,一片两片三四片,五六七丞相十片,千片万片无数片……”

他开口便吟,到第三句时故意停顿,要装腔作势就必须给人留下话柄。

果然,这几句数雪片的拙劣之诗一出口,立刻引来文臣们的哄笑,茹太素也笑得合不拢嘴。

远处的朱元璋也注意到这一幕,见李伟出尽洋相,眉头微皱,毕竟这家伙是他亲自招来的,朝堂上他还亲热地称其为爱卿,若在这丢脸,他自己脸上也不光彩。

等大家笑了一阵,李伟才故意提高嗓门说出最后一句:

“飞入芦花皆不见!”

笑声戛然而止,这首诗前几句看似平庸,但末句突然转折,把整首诗从低谷推向高潮,意境深远,妙哉!

“好!李大人果然才华横溢啊!”

同僚吴伯宗率先称赞。

“好什么好,这里哪有芦花,完全不合时宜!”

“就是……”

李伟撇了撇嘴,能背出这一首已属不易,还讲什么合时宜,他自己都不记得作者是谁,只记得开头那句,他背的最后一句其实与原诗不同,但他自己不知,文臣们更不清楚。

不过,这样的效果也挺好。

茹太素的笑容忽然凝固,眼角微微颤动,最终还是忍住了没像其他人那样找茬。

这人虽记仇,却也爱面子,不管这里有没有芦花,这首诗确实写得不错,尤其是结尾一句,堪称点睛之笔!

“茹大人还有什么吩咐?”李伟故意扬起鼻子对着老人的脸问道。

茹太素嫌恶地退后几步,冷哼一声,不愿久留,转身离去。

眼见这位老者终于走了,李伟松了口气,心中暗骂:这老头也太小气了吧!不就是让他在外午门练字两个月嘛,至于一直记挂在心吗?

---

朱元璋看事情暂时平息下来,也舒了口气。

至于李伟的那首诗,他不用想就知道是从后世某位名家那儿剽窃来的。

宴会结束后很久,李伟才回到家中。

接下来的日子便是走动应酬的时间了。

在这大明,李伟认识的人不多,也不想向谁拜年送礼。

然而,有人却主动上门来拜年,比如兵仗局的方建宝,亲军中的宋忠、吴勇,内阁里的吴伯宗等人,就连薛祥也派人送来拜帖。

在大明,送拜帖就如同后世发群消息一样普遍。

只是薛祥年纪大了,李伟没有回拜,对方能送来拜帖已属难得。

这一天,朱元璋带着朱标微服出宫。

自从驱逐蒙古势力后,朱元璋便致力于复兴华夏传统习俗,比如过年时贴春联便是其中之一。

朝中大臣知道皇帝喜好此类事物,自然纷纷效仿,在自家门前挂上各种书法精美、辞藻华丽的对联。

此刻,朱元璋正带着朱标走访各家,看哪家对联好便停下来点评一番。

朱标听着文化程度不高的父皇对各家对联品头论足,又时不时回头看看跟在身后的几个工匠,心中疑惑不解。

微服出行带上侍卫尚可理解,为何还要带工匠?

“父皇,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啊?”朱标问。

“一会儿带你去赚钱,到时候你就知道了。"

朱元璋故作神秘地说着,让朱标更加摸不着头脑。

实际上,朱元璋今天前来正是为了从李伟那里夺取香皂秘方。

他派去监视李伟的人至今未能完全弄清楚香皂的完整制作方法,他等不及了,决定由暗转明!

绕了几圈,两人来到李伟家门口。

李伟趁着闲暇写了一副对联贴上,他一直喜欢这样的传统。

儿时买不起现成的对联,便自己动手写,虽说是毛笔字,但当时勉勉强强还能入眼。

后来工作后,天天对着电脑手机,一年都难得提笔几次,用毛笔更是显得笨拙不堪。

“大福大财大吉利,新春新喜新世纪。"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