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文华殿的官员们目送郭翀离去时,有人突然提出一个问题。
“那个写反诗的人是谁?”
“可有人知晓?”
殿内一片寂静,众人纷纷摇头。
此时试卷尚未全部审阅完毕,也未到确定最终名次的时候,试卷上的名字都盖着特殊的泥印,根本无法查看。
更不允许查看。
然而,这一问题一经提出,所有人顿时陷入沉默。因为会试分为三场,此人既然胆敢犯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,这种自寻死路的行为,难道只会局限于一场?
这岂不是暗示着还有另外两场?
郭翀遭受此等打击,已被吓得当场晕厥,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,他们又该如何应对?
他们会比郭翀表现得更好吗?
想到这里。
所有人脸色骤变,眼中浮现出深深的忧虑与不安。
吴公达端坐于椅上,目光直视郭翀被抬走的方向。如果他没看错的话,郭翀在被抬走时眼皮微微颤动了一下。
郭翀并未真正晕倒,而是在假装昏迷,目的正是为了避开可能发生的麻烦。并且,郭翀有意装疯卖傻,显然有着明显的考量。
尽管此举会损害他的名誉,但也能降低被皇帝责罚的风险,还能避开可能存在的评卷*。
吴公达心中叹息:“子翔兄,这么多年过去,你终究还是放下了昔日的傲气,开始学会保全自己了。”
“可我又能怎么做呢?”
吴公达眉头紧锁。
虽然他已官居侍郎,职位不算低,但与其他参与此次阅卷的官员相比,仍显不足。
因此,一旦皇帝发怒,他们这些人最容易受到牵连。他也不能不为此感到担忧。
若有可能,他甚至愿意与郭翀互换身份。
明朝的官职不易担当啊。
……
武英殿。
朱元璋正在殿内休憩。
听到朱标求见的消息,朱元璋脸上浮现笑意,对周围的太监斥责道:“还愣着干什么?还不快请太子进来。”
“我不是早说过吗。”
“太子前来,无需向我请示,让他直接进来便是。”
“为何就是不肯听?”朱元璋皱眉低问,语气透着浓浓的不满与不耐烦。
此时,朱标的声音渐渐靠近:“父皇,此事是我主动要求的,还请勿责怪这些内侍。”
“君有君德,臣有臣规,儿身为父皇之臣,自当谨守本分,岂敢逾矩?”
朱标向朱元璋深深一拜。
朱元璋摇头笑道:“你是朕的儿子,和那些大臣不同,不必拘泥于这些繁文缛节。”
“朕也不想计较。”
接着,朱元璋看着朱标,疑惑地问:“朕不是命你负责这次科考阅卷吗,为何现在却来了?”
“可是发现了什么旷世奇才?”
朱标从袖中取出一份卷子,沉声奏道:“禀父皇,我因有急事相告,故冒昧前来。”
稍作停顿后,朱标正色说道:“父皇,此次会试中,竟有考生在答卷上写反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