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下看书阁>大明: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> 第2章 科考(第3页)

第2章 科考(第3页)

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重启科举,沿用了元朝的部分形式。

从“五经”到“四书”,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“古注疏”传统,那时的朱元璋对传统经学与经史仍抱有相当敬意。

不过首次开科后,他对取士结果并不满意,遂直接废除科举。

直到洪武十五年重新恢复,科举内容大幅受限,八股文成为唯一考核方式,学术视野也被局限于宋代理学。

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,但也让南方考生觉得是朱元璋有意扶持北方学子。

这种调整无意间加深了南北学子之间的矛盾。

若改革失败……

丁显心中反复想着这句话,额头上冷汗直冒,竟被几句话吓得无法开口。

花纶冷冷瞥了夏白一眼,再转向丁显,眼中满是轻蔑与不屑:堂堂举子竟会被这些话吓住,实在有损南方士人的颜面。

他看着夏白,眼神稍显严肃,但仍带着冷漠,说道:“朝廷调整科举内容自有其考量,我们作为考生只需做好本分,参加考试即可。”

“至于你说的改革成败与我等有何干系?即便改革失败,也是朝廷的责任,关我等何事?”

“我们不过是依照规矩办事,未曾有丝毫虚假隐瞒,更没有偏袒徇私,这排名也是由朝廷公开评定,难道还能出错吗?”

“若三甲之中竟无一人来自北方,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:北方人确实不堪造就,即便朝廷作出再多调整,也难以摆脱这种糟糕的局面。”

“这完全证明了北方的确不行。”

“无论怎样努力都是枉费心机。”

花纶话语虽缓,却字字如刀,锋利无比。

夏白微微点头,又轻轻摇头。

北方文风式微并非一日之寒。自从元朝统一全国以来,“南北隔阂,典籍不通”的局面便已形成。

追溯更久远的历史,安史之乱后,华夏的文化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,而北方因长期战乱,学术传播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。

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。

在朝不保夕、生存尚且成问题的环境下,谁还有闲情逸致去钻研学问?

若非江汉一带的赵复等南方儒者有意将理学向北推广,北方的文化恐怕早已彻底凋敝。

朱元璋统一全国后,敏锐察觉到这一现象。

因此多次下令将‘四书五经’赐予北方,并多次命令吏部从南方调派学官北上,甚至特别颁布了适用于南北的《大诰》。

然而收效甚微。

朱元璋发现南方文化过于强大,而北方屡经战乱,文脉衰弱,于是干脆暂停科举十年,试图让北方自我恢复。

但夏白清楚,这样的恢复只是表面功夫,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
北方历经长年战火破坏,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南方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朝廷给予再多支持,想要在教育和文化上追赶南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再者,

明朝初期本质上是一个南人掌权的政权。

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,都以南方为根基,尤其是大部分官僚出身于江南,这些官员自然会对南方利益更为关注。

朱元璋虽然在统一后有意抑制南方势力,但这只是治标之举,要想真正实现南北平衡,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北方经济的发展。

夏白深深吸了一口气,严肃说道:“如今我们已成为举人,未来大多也将成为大明官员,身为官员,理应以天下百姓为念。”

“如果今后科举只录取长江以南的南人,而没有长江以北的北人,那岂不是意味着大明只剩半个江山。”

“陛下当年起兵时,高呼的口号正是驱逐异族,复兴中华,确立纲常伦理,拯救黎民百姓。”

"复兴中华,难道仅限于长江以南,而将长江以北排除在外?"

"长江以北历经战火,的确各方面都不如南方,但复兴北方的生计与发展,不正是我们大明官员的责任所在吗?"

"当今圣上倾力改革科举制度,正是因为你们这些南方学子心中只有私欲,毫无天下胸怀。"

"甚至以贬低北方为乐。"

"你们自认为学富五车,却连这基本的道理都不懂,实在是白读了那些圣贤书。"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