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下看书阁>万界交易,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 > 第13章 领军大将也是风烛残年(第1页)

第13章 领军大将也是风烛残年(第1页)

u0002同时,他准备了一支五万人的队伍,随时待命。接着,五十万精锐部队和五百万的采矿军团开始向北方进发。

飞艇领头开路,五十万大军护送,无数的运输车辆和矿工浩浩荡荡地朝东北方向行进,场面壮观得让人望而生畏。这么大的阵仗,在这片土地上也是惊天动地的存在。

在采矿军团出发后,朱雄英又从自己的世界叫来了几个猛将。

比如徐达的儿子徐辉祖、徐膺绪;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、李增枝;邓愈的儿子邓镇、邓铭;沐英的儿子沐春、沐晟;还有傅友德的儿子傅忠、傅让。

这些家伙,个个出身显赫,都是名将的后代,属于大明三代贵族家庭。朱雄英把他们召集来,就是为了培养新一代的将才。

作为一个穿越者,朱雄英早就把自己的世界搞得变了样。

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,因为他的干预,并未发生。还有些本应早逝的重要人物,比如徐达、马皇后、李文忠、沐英等,也都因为朱雄英的缘故活了下来。

甚至刘伯温也还健在。可以说,朱雄英接手的是一个巅峰状态的大明,文臣武将齐全。

除了像朱亮祖这种自找死路的个别武将外,开国三十六位功臣,大多数都还健健康康地活着。比如徐达,七十多岁了依然身体硬朗,在朱雄英的世界里正率领百万大军攻打西欧。

不过,这些开国名将虽然大多还活着,但年纪都不小了。很多人已经拿不动刀剑,只能告老还乡了。所以,开国名将一代正在逐渐衰退。

就算是徐达、冯胜这样的领军大将,也已经是风烛残年。等西欧战事结束,朱雄英也不打算让徐达等人继续带兵打仗了。

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们,也需要安享晚年了。还好,明朝第二代将领能很好地接过第一代将领的重任,蓝玉、宋晟、常茂、常升、沐英等领军人才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
但第三代将领,也就是和朱雄英同辈的这些,真正能独当一面的还不多。并不是说他们没能力,而是缺少锻炼和实战经验。

比如说李景隆,这个人被戏称为大明战神,但更像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。

李景隆确实懂不少东西,连嘴皮子功夫都比李文忠强。但他最大的问题是没经历过真正的战场洗礼,只会照搬书本知识,不懂得灵活应对实际环境。

如果李景隆能像他父亲李文忠那样,经历过无数战斗,把学到的本事真正用在战场上,那靖难之役的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。

朱雄英召集这些年轻将领,就是想让他们在实战中锻炼,提升指挥能力。毕竟,这些明朝的第三代将领,将来会成为朱雄英时代的中坚力量。而且,这群人里确实有不少有潜力的。像徐辉祖、沐晟、邓镇、傅让这些人,都有成为名将的底子。

说到底,他们的父亲都是名将,从小耳濡目染,基础自然不会差。

所以,朱雄英决定让常茂带领二十五万大军,带上这群年轻将领,好好历练一番。

常茂坐镇中军,手握二十五万精锐,朱雄英也不担心这些将门子弟会闹出什么乱子。

安排妥当后,常茂带着大军和这群年轻将领,浩浩荡荡地出发了。

常茂的任务很简单,尽快平定各地的叛乱,恢复天下太平。同时,把散落在民间的百姓组织起来,送往京城,并通过空间通道转移。

朱雄英觉得这任务对常茂来说不算难。事情安排好后,他只需静待好消息,同时让朱由检下令各地官府配合,避免产生误会。

朱由检对此非常支持,他比朱雄英更希望天下安定。他立刻颁布旨意,要求各地官府全力配合军队的需求,违者按谋反之罪处置。在这样的圣旨下,二十五万大军开始了席卷全国的行动。

三天后,皇城里,朱雄英在凉亭外悠闲地喝茶。除了朱由检偶尔过来问些问题,他主要就是在处理锦衣卫搜集的情报。

三天时间,江湖的基本情况已经清晰展现。这个世界虽然有江湖,但势力并不复杂。少林、武当为首,接着是峨嵋、昆仑、华山、点苍四大剑派和铁剑门。还有崆峒、十方寺、清凉寺、五毒教等也是一流门派。

其次是石梁、渤海、仙都这类二流门派,以及游龙帮、武胜门、青竹帮之类的三流帮派。

此外还有一些小有名气的散人,像吕七先生的鹤行拳,胡桂南的沧州大洪拳,孟伯飞的快活三十掌,而最出名的还是金蛇郎君那些自创的招式:八卦游身掌、独臂刀法、金蛇擒鹤拳、金蛇游身掌等。

朱雄英整理完这些信息后,眼中闪过一丝兴奋。

他原来的世界可没有这些武功。这一点他刚穿越时就特意确认过,为此还失落了一阵子。

他对武功秘籍之类的东西可是相当痴迷。这个世界上既然有武功这种玩意儿,朱雄英自然不会放过。不但不会放过,他还想把所有武功都搞到手。

想到这里,朱雄英开口喊道:“王喜!”

“陛下!”王喜立刻出现在朱雄英身旁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