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对二十五万两银子的战争损失,朱由检并不觉得多。
毕竟朱雄英告诉他过,中央军光是万人队就能打出千万两银子的损失。
十万中央军对抗百万贼军,只花了五十万两银子,朱由检认为已经算很节俭了。
而且朱雄英还给了他对折优惠。
二十五万两银子就解决了京城危机,朱由检当然愿意。
皇帝刚得了七千万两银子,朱雄英却只要物资,这让皇帝有点肉疼。皇帝正打算用这笔钱组建只效忠自己的亲军,这得花不少东西。但朱雄英开口要物资,皇帝没法拒绝。
皇帝心里盘算着,雇佣军队一个月就要两百万两银子,要是拿物资顶替,那就等于搬空朝廷库存的一大半。这样下去,他还怎么组建亲军?
朱雄英看出皇帝的纠结,笑着问他是不是心疼了。皇帝苦笑说不是心疼,只是朝廷库存不多,用物资付军费的话,最多只能养一个月。
朱雄英不解地问,难道皇帝觉得雇佣的军队是白吃饭的?地方上就没有物资吗?难道要白白养着他们不管事?皇帝一听就明白了,自己确实忘了雇佣军队的真正目的。他决定让军队去辽东对付建奴。
朱雄英摇头说,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建奴,而是先把全国的兵权收回。谁不交就打到交为止。皇帝担心建奴是心头大患,还有西北和西南的乱局。朱雄英说现在必须先集中权力。
朱雄英无奈地看着朱由检:
“你不把兵权拿回来,他们真能对付那些土匪吗?”
“你现在还没看清局面吗?”
“吴三桂在辽东有三十万大军,手上还有大明最厉害的关宁骑兵,但他跟建奴关系暧昧。”
“京城出了问题时,他干什么去了?带着三十万大军,半个月才从锦州走到山海关。要是他真心想救京城,派点关宁骑兵,不到三天就能到。”
“至于左良玉那就更别提了,典型的养寇自重。他有八十万大军,却搞不定一个张献忠。”
“京城危险时,他表面上听话,说要出兵,但实际呢?八十万大军连南宁城都没迈出去一步。”
“你还指望这些人能对付建奴,平定叛乱?”
“现在你要钱有钱,要人有人,不赶紧收回兵权,难道还要继续花钱养这些祸害?还是你觉得他们能帮你复兴大明?”
朱雄英的话让朱由检惭愧得不行。
对,现在自己要什么有什么,怎么还能依赖别人?
“你说得对,天下事我不能靠别人,只能靠自己。”
“我的第一步就是收回兵权。”
“不过,左良玉那边还好办,吴三桂那边就棘手了。”
“要是逼急了吴三桂,他要是带着三十万大军投奔建奴,那麻烦可就大了。”
朱由检犹豫着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。
朱雄英冷笑道:“怕什么?他要是真投建奴,就让他投呗。”
“你只要派常升或常茂,带五万大军去辽东,不管吴三桂还是建奴,谁敢挡路,都得完蛋!”
说到这里,朱雄英停了一下:
“当然,这场仗花的钱也不少。”
“关键看你愿意付出多少。”
“如果你愿意拿出五千万物资,我保证不到一个月,大明的军队就能把皇太极的女人给你送来当枕边人。”
听到这个数,朱由检虽然早有准备,还是忍不住深吸一口气。
“当然,如果你不想花这么多钱,慢慢来也可以。”
“总之就一句话:你投入越多,打得越快;投入越少,打起来就越慢。”
“没办法,打仗是要花钱的。”
朱由检点点头,陷入沉思。
朱雄英的话让他很心动。
皇帝朱由检心想,要是能用五千万物资解决大明的大麻烦,自己还是愿意的。可五千万物资太庞大了,他从哪儿凑这么多东西呢?忽然他灵机一动说:“能不能这样?中央军先帮我拿下辽东,战斗中所有缴获,包括人和物,都归中央军。等辽东到手后,再算中央军的消耗,不够的部分我补上。”
朱雄英听后笑了:“你这是想不花钱就得到好处。”朱由检尴尬地说:“您也知道我的难处,您的需求太大了,我只能这么办。”朱雄英没立刻答应,沉思片刻后说:“行,可以答应,但有个条件。在我俩交易完之前,我要享有辽东的开采权,挖出来的东西归我,不算在交易里。”
朱由检一听这条件简单,立刻点头:“好,就这么定了!”在他眼里,辽东现在在建奴手里,能用这种方式收回就算赚了,至于开采权根本不当回事,他觉得辽东不过是块荒地。
傍晚时分,朱雄英准备回去了,在宫里只待了一天,但他收获不少。他得赶紧回去规划,因为他有几十万百姓等着他安置,以后还会有更多人过来。此外,他还得组织一支大军去辽东开采资源。
临走前,他对朱由检说:“接下来几天我可能没法来了,那边还有很多事要忙。你有什么问题,让常茂处理就行。我已经派常升带三万中央军北上了,你也得快点下旨,不然会出乱子的。”
朱由检点头答应,有点不舍地说:
“您怎么不多待几天呢?”
“我还想多听听您的指点。”
朱雄英微微一笑:“说不上什么指点,就是一些建议罢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