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下看书阁>瀚海驭风 > 第85章 国际合作讲立场(第2页)

第85章 国际合作讲立场(第2页)

“现在正好。”麦麦提笑了一下,语气不紧不慢,“那边设备、产线有没有清退迹象,一看就明白。合资这事儿,早动比晚动好。”

他夹了块肉放进碗里,没再继续说话。

像是只是在顺着话题聊。但他目光落在桌面,明显已经开始盘算。

王曦权盯着他看了几秒,像是在从他这张看似随意的脸上揣摩些什么,但最后只是笑了笑:“你小子倒是比我还着急。”

“不是着急,是没时间了。”麦麦提举起酒杯,轻轻碰了一下,

“您想借着这笔贷款合资包括建一个小型试制车间这些事儿,一拖,就容易被人盯上。趁现在荷兰这笔捐赠项目,外经委那边还没人接盘,咱们自己先过去看看,说不定真能捡个干净的摊子。”

“可我们具体考察什么呢?”王曦权下意识挑了下眉,“杨部长倒是跟我透露过,给荷兰这个项目提供设备的是Nedwind公司。我去做过背调,他们是荷兰的主力风机供应商。”

麦麦提没正面回答,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酒杯里的光影:“说是这么说,但咱们要建的是条链,不是凑一堆零碎。得看那些厂子,是不是还肯转几个人过来,把工艺流程给咱顺一顺。”

他说这话时语气极轻,仿佛只是在谈一场普通的考察行程。

但王曦权却听出了话里那股细密的缜密,一时间没有出声。

“反正这趟,也不止是为了一笔钱。”麦麦提抬头看他,语气平静,“真要做,就别做半截子活。”

王曦权点了点头,慢慢吐出一口烟气:“成。我批一份探访备忘,荷兰那边我提前联系。到时候,咱俩一道走一趟。”

麦麦提笑了笑,低头把酒喝完,没再说话。

只有那一瞬间,酒杯落下时,他眼里有光一闪而过——不是敬酒的余兴,而是深藏心底的盘算开始悄然运转。

他当然知道,这一趟远不只是为王曦权搭线合资那么简单。

欧洲的风电市场虽然强劲,却也像一片森林,总有些产线陈旧、订单稀薄、财务吃紧的“老树”厂商摇摇欲坠,维持在崩而未塌的临界点上。

若无人接手,这些厂子终将关门清算;但若接手得当,便是一块尚未氧化的金属,正等人切割重铸。

麦麦提不打算通过外经委按表走流程,他另有想法:这些厂子若条件合适,就悄悄收购下来,整合进他正在筹划的“国产替代”体系中。

反正他已经有一套在蛇口打磨过的“专利消化工厂”,早就饥渴难耐——缺的是设备与工艺,还有人。

而“人”——尤其是那些懂工厂运营与管理的老外——用起来不仅比身边人安全,也比国内硬请要顺——他也有办法请,只要价码开得够高。

麦麦提一向不相信“技术无价”那一套,他只相信一件事:只要条件开得诚恳,老外没理由跟钱过不去。

他心底已经开始思考目标:谁的设备还没拆,谁的专利快要失效,谁的订单刚刚被终止……只要有一家符合条件,他就会毫不犹豫出手,不留痕迹地,把风从欧洲引进国内,把产业链从断口处接上。

而这一切,都不必告诉王曦权。

他只需知道,这趟考察,值。

——

王曦权并不知道,这次荷兰的捐赠贷款项目,是建立在中荷之间的清洁能源合作下的“样板工程”,被视为中国与欧洲关系逐步恢复与改善的“样板工程”,也象征着中国坚持开放、改革、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。

因此,项目本身“不能黄”,就算有疑点,也得“照章办事”。

用杨部长的话来说就是——“有问题也得上,天大的问题也要等装完了再说。国际合作有时不讲技术,只讲立场。”

他们出发前并未想到这些,只是隐隐觉得奇怪——这么一份条件不错、不亚于DANIDA捐款的项目,为何迟迟没人愿意接?

直到落地荷兰,他们才隐约嗅到些不对劲——但那时,已然骑虎难下。

出国探访的审批顺利得出奇,荷兰那边也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,接待方彬彬有礼,安排了连着三天的“实地考察”。

只是,从第一天起,王曦权就感觉不对劲。

荷兰方安排他们参观一家金属构件厂,另一家做风叶涂层的分包商,还有一处类似研究所的地方。

接待人员说得天花乱坠,一会儿强调“欧洲风能发展的系统优势”,一会儿又展示什么“本地生态整合模式”。

但就是不提Nedwind。

三天行程下来,花海都看了,Nedwind的厂门却连影子都没见着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