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,好,好,还是咱们这些老伙计靠谱啊。
看看惟庸,多为我们考虑。
到底是当过丞相的,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目,居然能把不同的人才区分开来。
啧啧,这脑袋真灵光。
不过,朱元璋生性多疑,即便心里非常满意,嘴上却带着感慨说:
“惟庸啊,你的办法倒是不错,只是可惜你的名声了啊,这一下可是把所有考生都得罪了!”
胡惟庸内心差点笑喷,老子正是为了这个啊。
若不是他忍笑的功夫够强,此时怕是早就忍不住笑了。
幸好上辈子见过不少荒诞之事,这功夫没少磨炼。
强忍笑意后,胡惟庸微微一笑。
“陛下,臣直言相告,臣这一生,丞相都做过了,在文臣之路上已走到顶峰,还有什么好奢望的呢?”
“臣从未想过留名青史,也无意于朝堂中号令群雄、辅佐君王,又何须在意那些学子的评价?”
“没辜负陛下的提拔之恩,看着大明日益强盛,臣便心满意足了!”
胡惟庸这句直白的话,让朱元璋差点笑岔气。
这话说得太实在了。
确实如此,此人既非为了留名青史,也无意于成为众星捧月的人物,追求虚名对他来说毫无意义。
最要紧的是,胡惟庸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。
他不仅说了,更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。
眼前的这份考卷,就是最有力的证据!
他对所谓的声名荣辱根本毫不在意。
要知道,将来这些学生步入朝廷后,恐怕对胡惟庸不会有多少好感。
想到这里,朱元璋内心难得泛起一阵暖意。
好啊!
这才是我朱家的好臣子!
默默付出,埋头苦干。
若不是今日召他前来询问,此事我竟全然不知。
即便如此,胡惟庸依然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任务!
啧啧,这样的臣子怎能亏待?总得有所奖赏才对。
不然日后谁还会替我们卖命?
只是……胡惟庸这个人,该赏些什么呢?
官职?爵位?金银?田产??器物?
这事还真让人头疼。
……
历朝历代,封赏之事总是令十分棘手。
赏得太重,担心功高震主,还可能引发朝局动荡。
可要是赏得太轻,则会让人心存不满,将来难免再生事端。
因此,面对胡惟庸的功劳,朱元璋实在难以抉择。
别看他如今不过是个五品翰林学士,谁又能将他当作寻常官员看待?
升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