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,从地方府县层层追查下去,牵涉的人数越来越多。
虽然很多人并非有意舞弊,只是图个方便,但朱元璋眼中容不得沙子,不管三七二十一,一个字——杀!
无论理由如何。
在他看来,这些官员不过是他家的长工,与田间韭菜无异。
据传朱元璋在饭桌上随口说了这么句话:“送命的活儿没人干,当官的活儿还会缺人吗?”
据说当时他的语气极为粗暴,但这话却深入人心。
现在,便是验证这句话对错的关键时刻了。
躲藏半月之久的李善长最终还是不得不现身,被宣召入宫。
刘伯温、杨宪等人早已等候多时。
行礼完毕后,朱元璋开门见山,直奔主题。
“朕观察到,因一些败类之事,如今朝廷人手匮乏。”
“诸位身为重臣,不能坐视不理,必须尽快想出办法。”
“若再无人顶替,天下岂不乱套?”
“不知诸位有何良策?”
此言一出,李善长等人险些当场破口大骂。
天哪,朱元璋你是不是该听听自己说了什么?
官场如今这般局面,许多地方停滞不前,责任究竟在谁,你难道不明白?
一句“一帮子败类”就把问题推掉了?
然而,朱元璋正值盛怒之时,众人虽心生不满却不敢言语,只能装作没听见,顺着他的意思继续讨论。
“陛下,目前仅靠候补官员难以填补空缺,微臣建议开设一次恩科。”
“这样既能招揽新人为国效力,又能迅速填补职位空缺,更能团结人心。”
刘伯温果然不负朱皇帝对他的信任,每每提出的主意总能先人一步。
这并非是因为他的点子有多么惊天动地,而是他总能比别人更快想到办法,这就很了不起。
李善长斜睨了刘伯温一眼,心中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情绪。
哪怕是他一向看不上眼的刘伯温提议开恩科,他也必须表示支持。
并非出于什么高尚的理由,仅仅是为了他自己。
他早就觊觎主考的位置了。
要知道,主持科举并不仅仅是为国家选拔人才那么简单。
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,是无数寒窗苦读的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时刻。
而作为某次科举的主考官,在读书人的圈子里,他就相当于这些学子的座师。
虽然往年这个身份并不显眼,但这次的恩科是为了弥补官场空缺的,所以录取人数肯定会大幅增加。
可想而知,这样一批士子的数量将会非常庞大。
这样的机会,李善长怎会轻易放过?
并不是说有了座师与门生的关系,这些人就真的成了自己的党羽。
只是这样一来,按照天地君亲师的排序,两者之间的联系无疑会更加紧密。
将来只要稍微施以援手,这份情谊便会愈发深厚。
因此,李善长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。
毕竟,如果自己没抓住,眼下的形势显示,恐怕就要便宜刘基那家伙了。
那家伙要是得了这个位置,岂不是能一口气笼络数百名新晋官员?
更关键的是,这批新人无需等待候缺,直接就能得到实职分配到各地任职。
所以,一旦拿到这个座师的头衔,立刻就能在全国范围内织就一张庞大的人脉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