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在现代,医院的各种检查设备一下,自然暴露无遗。
但在当下,只能依靠医生的观察、询问和经验判断的情况下,谁能料到胡惟庸的病情还能被理解呢?
于是,回到太医院的御医,正和其他同事围在一起,捧着一堆古籍,汗流浃背地争论不休。
胡惟庸受伤昏迷时,亲自去他府上诊断的不止一两个御医。
如今再听李御医描述的情况,所有人顿时愁眉苦脸。
外伤还好处理!
即便伤在头上,太医院有的是擅长治疗外伤的高手,休养一阵子就能恢复。
但胡惟庸提到的头晕、耳鸣等问题,让众位御医犯了难。
这…这…这老师没教过,书上也没写过啊。
讨论来讨论去,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静养!
没错,就是静养!
面对如此复杂的病症,御医们最终提出的解决办法依然是静养。
而满怀热情赶到太医院的朱元璋看着这群人,心中怒火中烧。
“平时你们吹嘘自己有多厉害,能把死的救活,把骨头接好的话我们都信了。
现在胡惟庸受伤了,你们就让他这样躺在床上?”
古人云:一怒之下能伏尸百万,更别说像朱元璋这样带领一群兄弟打下天下的狠角色了。
突然间,他皱眉冷脸,一群御医顿时觉得压力山大。
这事情本身也不好交代。
平时他们确实没少夸耀自己的医术。
毕竟做御医的,要是想地位高,就得有名气,平日里怎能不多嘴几句?
这下可好,遇到个较真的人。
于是所有御医只好愁眉苦脸地把胡惟庸的病情如实汇报,并且解释了自己的困境。
外伤还好处理,但内伤却毫无办法,只能靠静养。
听完这话,朱元璋眉头紧锁,几乎挤出皱纹。
这么一个丞相、心腹重臣,就因为摔了一跤,以后只能在家待着?
这怎么可以?
出身农家的朱元璋,习惯性地将臣子视为自家雇工。
如今能力最强的雇工要休息不干活了?
这绝不可能。
老朱不管御医们的脸色如何,只抛下一句话。
“无论你们用什么法子,必须治好胡惟庸!”
“办好了有赏,办不好休怪我手段残忍!”
说完,不顾御医们惨白的脸色,转身大步离开太医院。
满心挂念胡惟庸的朱元璋,无论如何也没想到,此刻胡惟庸正坐在卧房里忧心忡忡地看着桌上的笔墨发呆。
案几上有一张白纸,上面写着“臣胡惟庸叩请圣安,臣昨日忽遭……”
显然这是给朱元璋的奏折。
简单来说,胡惟庸只有一个念头。
辞职,赶快辞职!
晚一步就多一分危险,早辞职早解脱!
只是写着写着,他忽然觉得不太对劲。
完美继承了前人记忆的他,这字迹是不是写得太好了?
这哪里像是重病缠身的人写的折子?
老朱要是看出破绽退回折子怎么办?